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通常在被蚊虫叮咬后 4-10天出现症状,“三红征”(面部、颈部、胸部发红)和“三痛征”(头痛、眼痛、肌肉痛)是登革热的重要识别特征。
一早期临床表现
1、高热: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常在 24小时内迅速升至39-40℃,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天后再度上升(双峰热)。发热时伴随寒战、乏力,部分儿童可能出现抽搐。
2、头痛与眼痛:剧烈头痛,多出现在前额或太阳穴,眼球后部疼痛(尤其转动眼睛时明显)。
3、肌肉与关节痛:全身肌肉(如腰、背)和关节(如膝、腕)出现持续性酸痛,活动时加重,常被描述为“断骨样疼痛”。
4、皮疹:一般在发病后 2-5天出现,多见于四肢、躯干,初期为红色斑疹或丘疹,按压褪色,后期可能发展为瘀点或出血性皮疹。
5、其他非特异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以及淋巴结轻度肿大。
二早期识别诊断
早期诊断登革热需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及流行病学史综合判断,重点指标包括:
(1)突发高热(39-40℃);
(2)剧烈头痛/肌肉关节痛、皮疹;
(3)血常规检测中白细胞计数下降,血小板减少;
(4)实验室检测中NS1抗原阳性、病毒RNA(RT-PCR)阳性等。
早期识别对避免重症化至关重要,如出现以下症状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登革热,需立即就医:
(1)出血倾向:牙龈出血、鼻衄、皮肤瘀斑、呕血或便血;
(2)腹部剧痛:持续腹痛伴呕吐,可能提示内脏出血;
(3)意识改变:烦躁、嗜睡或昏迷;
(4)呼吸困难:呼吸急促或胸闷。
供稿: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