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我省仍处于炎热的“三伏天”,天气炎热,又正值暑期,人员流动量加大,发生各类传染病的风险有所增加。江西疾控温馨提示广大市民注意防范登革热、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感染性腹泻、毒蘑菇中毒以及高温中暑等疾病。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常见症状为高热、皮疹、全身疼痛等。目前东南亚、南亚、拉丁美洲各国正处于登革热流行期,前往该地区旅游有感染该病的风险。8月份我省处于蚊媒活跃期,疾病输入后可能会发生传播,大家要做好防蚊灭蚊措施。
健康提示
1.及时清除蚊媒孳生地。对室内外的积水容器要及时清理,3-5天刷洗水缸、换水一次,并翻盆倒罐,清除花盆、废弃罐子内的积水,避免蚊虫孳生。
2.防止蚊虫叮咬。到户外活动时,要穿好长衣长裤,裸露的皮肤要喷涂驱蚊剂;室内装防蚊纱窗;睡觉时要挂蚊帐等。
3.提高自我就诊意识。前往东南亚国家等登革热流行地区返回后,如出现发热、皮疹、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症状,请及时到医院就诊,主动提供相关旅游史信息。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随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该病夏季高发,多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地带,户外活动作业要注意防范。
健康提示
1.减少暴露。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穿浅色光滑的衣服以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不要穿凉鞋;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
2.野外活动时做好个人防护。可使用驱避剂(含避蚊胺成分,仅推荐2岁以上人员使用)喷涂皮肤,进行种地、放牧等农业活动前,使用含有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和装备(遵循产品说明使用),降低蜱虫叮咬的机会。
3.及时检查。蜱可附着在衣服和宠物上进入室内,进入室内前要仔细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发现蜱应及时清除。进入室内前后应对体表蜱常附着的部位进行检查,主要包括手臂下方、耳朵内侧和周围、毛发之内或周边、肚脐内侧、膝盖后侧、腰部、腿根部等。进入室内两小时内淋浴可降低蜱传疾病风险。
4.科学处理。如果被蜱虫叮咬,切不可生拉硬拽或者用其他东西刺激它,以免将蜱的头部口器残留在皮肤内。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蜱,更不能挤破,应用镊子取出。
5.尽早就医。被蜱虫叮咬后的两周内,一旦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请尽快到正规医院就医,并主动告诉医生可能的蜱虫暴露史。具有咯血、呕血等出血表现者应隔离治疗。
6.整治环境。做好环境整治和家养动物管理,防止人群密集区及生活居住区环境中蜱虫孳生,降低蜱虫密度。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的主要原因是进食了被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污染了水、食物等。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食品腐败变质速度明显加快,加之高温下体能消耗大,免疫力也相对较弱,因此细菌性肠道传染病易高发,常见的细菌性微生物如沙门菌、志贺菌、大肠埃希菌和副溶血弧菌等。
健康提示
1.勤洗手。饭前便后、加工制作食品前要洗手;家长要特别注意儿童手卫生。
2.喝开水。不喝生水饮用水要煮沸后方可饮用。
3.吃熟食。不吃生冷变质的食物,特别是海产品和水产品;吃煮熟和加热后的食物;碗筷要消毒,生熟餐具要分开,加工凉拌菜时要用专用的熟食案板、刀具和专用盛放容器,避免交叉感染。
4.做好患者管理。如出现呕吐、腹泻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居家休息,避免传染给他人;身边有腹泻患者时要注意饮食隔离,做好餐具的消毒,尤其对患者粪便、呕吐物等要做好消毒处理,避免造成水源和食物污染。
5.外出旅行者在外务必注意饮食卫生,选择正规且环境卫生优良的餐饮店就餐;旅游时舟车劳顿要注意多休息,多补充能量,增强机体免疫力。
毒蘑菇
毒蘑菇又称毒蕈或毒菌,是指人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的大型真菌。目前,我国已报道的毒蘑菇种类达400多种,其中含剧毒可对人有致死危险的蘑菇有40多种。每年6-8月份是各类野生蘑菇生长的旺季,加之夏季雨水充沛,各类蘑菇开启“疯长”模式,毒蘑菇中毒事件易高发。
健康提示
1.不采摘。大家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不要轻信民间或网传的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毒蘑菇鉴别方法,做到人人知晓随意采食野生蘑菇的危害性,尤其是具有潮湿土壤适合菌类生长的公园、植物园、旅游区、林场等地需做好警示,防止误采误食毒蘑菇,必要时可定期清理。
2.不销售不购买。注意勿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
3.不食用。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尽量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4.出现症状及时就医。食用野生蘑菇后,一旦出现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应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导泻,并尽快到医院就诊;就医时建议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鉴定蘑菇的种类,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高温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气温过高、湿度大、风速小、体弱、对热不适应、劳动强度过大和时间过长、过度疲劳等都易诱发中暑,户外作业人员如环卫工人、快递员、建筑工人等群体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健康提示
1.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在上午十点至下午四点这一气温较高时间段外出。外出时穿戴轻便、宽松的衣物,做好防晒,尽量在阴凉处活动,不要一直处在室外高温环境中。
2.科学安排工作时间。对于从事户外夏季露天作业或高温作业的人员,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尽量避开日光强烈、气温较高的时段工作,安排人员轮换休息,缩短一次连续作业时间。
3.保证足量饮水。在高温天气,不论是否进行大量体力活动都应常饮水,千万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水温不宜过高,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大量出汗后可以饮用淡盐水或含有钾、镁等微量元素的运动型饮料,不要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的饮料,这些饮料会使体液流失更明显。
4.照顾身边的人。高温天气里,身边的老人和小孩更需要额外的照顾,及时补充水分,减少外出时间。连续高温天气时,应关心家中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切勿将婴幼儿单独留在停放的车内,不要在密闭的车内午休。
5.合理饮食,注意休息。注意营养均衡,适当减少高油高脂食物比例,清淡饮食,注意劳逸结合,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加强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
供稿:应急办、传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