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适老版
微信公众号
抖音

首页 科普知识

七月健康提示

信息来源:行政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7-05 09:09:36 浏览量:334次

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7月盛夏,进入高温酷暑时节,气温高、湿度大,蚊虫、苍蝇等病媒生物活跃,病原生物繁殖旺盛,易造成肠道传染病、蚊媒传染病、洪涝灾害相关疾病和中暑的发生。江西省疾控专家温馨提示:要注意暴雨洪涝灾害防病,防范高温中暑,预防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登革热、毒蘑菇中毒;同时,孩子们翘首以盼的暑假也即将来临,家长还需做好儿童暑期的安全教育,防范意外伤害。

暴雨洪涝灾害防病

图片6.png

根据江西省气象局预计,我省七月份赣北暴雨灾害风险高,主要集中在上中旬。强降水可能引发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和城乡积涝。洪涝灾害后,人群居住生活条件恶化,供水设施遭到破坏,水源和食物容易遭到污染,媒介生物孳生地变化以及人员流动增加,发生肠道传染病及虫媒传染病风险增加,做好灾后防病尤为重要。

健康提示

1、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污水浸泡过的食物;剩饭剩菜要彻底加热后再吃,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取水点远离粪便、垃圾、污水;装水器要经常倒空清洗消毒,保持干净。

2、注意个人卫生。接触洪水后,一定要洗净、擦干。不要用被洪水污染的水洗手洗脸,也不要用不干净的手触摸口鼻和眼睛。避免手脚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尽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皮肤溃烂和皮肤病。

3、做好环境清理和卫生消毒。消除住所外的污泥,垫上砂石或新土;及时清理积水,清除污泥和垃圾杂物;及时处理动物尸体,如深埋或焚烧;整修厕所,修补禽畜圈。

4、控制病媒生物。水灾期间建临时厕所,不随意大小便;及时清理粪便、垃圾、积水和动物尸体,清除蚊蝇孳生地;采取措施防蚊、防蝇、防鼠害。

高温中暑

图片7.png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中暑症状可轻可重,轻症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胸闷、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一旦发展为重症中暑,则会出现血压下降、晕厥、肌肉痉挛,甚至发生意识障碍、昏迷等。高温、暴晒、工作时间长强度大等均可诱发,户外作业人员如环卫工人、快递员、建筑工人等群体要注意防范。

健康提示

1、足量饮水,少量多次,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高温天气时,不论运动量的大小,都需要增加液体的摄入,不应等到口渴时才喝水。

2、避免正午出行,减少户外停留时间。如果必须暴露在阳光下,应戴上帽子,穿浅色宽松衣物,并尽可能缩短待在阳光下的时间。

3、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尽可能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时段,减少逗留时间。

4、要时刻谨记不要将婴幼儿或儿童单独留在车里,即便在车窗留了缝隙,以免孩子在高温下中暑,甚至危及生命。

5、发现有人中暑,要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或有空调的房间,离开高温、高湿的环境,给予物理降温,及时补水,及时送医。

感染性腹泻

图片8.png

感染性腹泻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胃肠道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性腹泻夏秋季节高发,常见的细菌如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等。我省夏季潮湿、炎热使得细菌繁殖活跃,苍蝇等生物媒介繁殖加速,使得细菌感染性腹泻高发。同时七月毕业季,聚餐、聚会等活动频繁,增加了感染性腹泻发病和传播风险。

健康提示

1、喝开水。不喝生水,饮用水要煮沸后方可饮用。

2、吃熟食。不吃生冷变质的食物,特别是海产品和水产品;食物要煮熟煮透,剩菜剩饭要加热后食用;碗筷要消毒,生熟餐具要分开,加工凉拌菜时要用专用的熟食案板、刀具和专用盛放容器,避免交叉感染。

3、洗净手。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

4、做好患者管理。一旦出现腹泻、腹痛、恶心和呕吐等症状,尽早到正规医院腹泻病门诊就诊,以便早诊断、早治疗。身边有腹泻患者时要注意饮食隔离,做好餐具的消毒,尤其对患者粪便、呕吐物等要做好消毒处理,避免造成水源和食物污染。

手足口病

图片9.png

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及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皮肤黏膜出现皮疹、疱疹或溃疡。每年的4~7月是我省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其传染性强,学校、托幼机构等场所易发生聚集病例或流行。

健康提示

1、保持良好的手卫生。儿童在触摸公共物品后、接触唾液或消化道分泌物后、如厕后、进食前,以及家长和看护人在加工食品前、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正确洗手。

2、坚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

3、高发季节应尽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特别是避免与有发热、出疹的儿童接触。避免接触患病儿童,避免与患病儿童共用餐具、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4、及时就医。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治疗;尽量减少与他人的接触,切勿上学。

5、接种EV71疫苗。高危人群接种EV71疫苗能预防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注:EV71疫苗不能预防其它病原体引发的手足口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图片10.png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随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健康提示

1、减少暴露。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穿浅色光滑的衣服以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不要穿凉鞋;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

2、野外活动时做好个人防护。可使用驱避剂(含避蚊胺成分,仅推荐2岁以上人员使用)喷涂皮肤,进行种地、放牧等农业活动前,使用含有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和装备(遵循产品说明使用),降低蜱虫叮咬的机会。

3、及时检查。蜱可附着在衣服和宠物上进入室内,进入室内前要仔细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发现蜱应及时清除。进入室内前后应对体表蜱常附着的部位进行检查,主要包括手臂下方、耳朵内侧和周围、毛发之内或周边、肚脐内侧、膝盖后侧、腰部、腿根部等。进入室内两小时内淋浴可降低蜱传疾病风险。

4、科学处理。如果被蜱虫叮咬,切不可生拉硬拽或者用其他东西刺激它,以免将蜱的头部口器残留在皮肤内。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蜱,更不能挤破,应用镊子取出。

5、尽早就医。被蜱虫叮咬后的两周内,一旦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请尽快到正规医院就医,并主动告诉医生可能的蜱虫暴露史。具有咯血、呕血等出血表现者应隔离治疗。

6、整治环境。做好环境整治和家养动物管理,防止人群密集区及生活居住区环境中蜱虫孳生,降低蜱虫密度。

登革热

图片11.png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常见症状主要为高热、皮疹、全身疼痛等。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的主要特征为境外输入引发的本地传播疫情,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广东、云南和浙江等南部省份,但适合登革病毒传播的媒介伊蚊分布广泛。七月份我省蚊媒等生物进入活跃期,应注意防范输入性病例或本地疫情的发生。

健康提示

1、清积水。每3~5天给水生植物换一次水;每3~5天清理饮水机、花盆底托等积水;将闲置、废弃容器清除或翻倒过来;清积水时发现蚊幼虫孳生时,不要倒在下水道中,可就近倒在干燥的平地上。

2、讲卫生。室内保持通风,避免潮湿;日常进行打扫,保持家中清洁卫生。

3、做好防蚊和灭蚊措施。家庭可安装蚊帐、纱门、纱窗,外出尽量穿浅色长袖上衣和长裤;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抹含有避蚊胺和避蚊酯成分的驱蚊液,并及时进行补涂;适时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

4、及时就医。从登革热流行地区回国或返赣后14天内,如果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向医护人员告知近期旅行史以及在当地的蚊虫叮咬史。

毒蘑菇中毒

图片12.png

毒蘑菇中毒,主要以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始发表现,随后可因摄入毒蘑菇的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器官损害,甚至导致死亡。每年6-8月份是各类野生蘑菇生长的旺季,加之夏季雨水充沛,各类蘑菇开启“疯长”模式,毒蘑菇中毒事件易高发。

健康提示

1、不采摘野生蘑菇。在郊外、路边草丛看到野生蘑菇时,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

2、不购买野生蘑菇。请勿在路边摊随意购买蘑菇,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购买。

3、不食用野生蘑菇。不食用自采或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尽量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4、出现症状及时就医。食用野生蘑菇后,一旦出现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应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导泻,并尽快到医院就诊;就医时建议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鉴定蘑菇的种类,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供稿:应急办、传防所

TOP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