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病提示
犹残腊月酒,更值早梅香。时光跌跌撞撞,季节来来往往,2023年进入尾声,12月吹过的寒风可能裹杂着各种病毒和细菌,随着人群进入密闭的温室广泛传播。且随着气候日渐转寒,人们用丰盛的食物装点寒冬的温馨,增加了人群与病原宿主动物的接触几率,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增加了筹码。江西省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在做好防寒保暖和食品安全的同时,注意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出血热、布鲁氏菌病以及感染性腹泻(尤其是诺如病毒病)等当前季节性高发传染病和风险事件的预防。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冬春季是流感高发季节,近期全省流感监测结果显示流感病毒活动水平上升,流感病例增多,学校流感聚集性疫情也呈增多趋势。随着气温下降,空气寒冷,昼夜温差加大,流感病毒的活跃度增强,人们应注意防护。
健康提示
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洗手,注意室内通风和清洁,饮用白开水,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出门戴口罩,减少疾病交叉感染,避免过度疲劳和受凉。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手帕、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
学校和托幼机构做好环境卫生,认真落实晨午检、病因追踪、病愈返校、通风消毒和病例报告等措施,关注学生身体健康。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最有效的手段,建议老年人、学生、儿童等人群到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机构接种流感疫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近期我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数维持在低发病水平,但十二月仍然是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和免疫力低下等重点人群仍需做好防范,坚持做好个人防护,积极接种疫苗,未完成基础免疫且未感染新冠病毒人群应先完成基础免疫接种。
健康提示
继续做好个人防护。科学佩戴口罩,注意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居家和工作场所定时开窗通风,做好居室日常卫生。
日常做好健康监测。日常要密切留意家人和自己的健康状况,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咽痛、嗅觉味觉减退等新冠病毒感染症状时,优先选择居家观察、对症服药,同时尽可能减少外出活动,避免带病上学或上班,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积极接种新冠疫苗。建议在没有接种禁忌症的情况下,符合条件者尽早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符合接种条件的60岁以上人群,应尽快完成全程接种并接种加强针。
增强自身免疫力。提高自身免疫力是预防各种疾病的重要手段,请广大市民保持规律作息,适当锻炼身体,合理膳食,多喝水,保持良好心态,坚持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鼠的唾液、尿液等含有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直接咬人等途径,直接或间接传染给人,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出血和肾功能损害症状为主。每年的冬春季是我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季节,广大群众要做好防范。
健康提示
接种疫苗是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有效措施,高发地区16-60岁的适龄人群,尤其是接近60岁的农民和年满16岁的学生,应积极主动接种疫苗。
加强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流行高峰期尽量不去野外有老鼠生存的地方游玩,不在野外荒草地上坐卧、露营;避免与老鼠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接触,不吃生冷特别是容易被老鼠污染的食物、水和饮料等;野外工作人员尽量穿长裤长衫、不露脚趾的户外鞋,以防被鼠类咬伤,同时要避免皮肤粘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
出血热发病急、进展快,市民一旦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皮肤出血点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病情延误。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又称'懒汉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布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人群普遍易感。患布病的家畜是人类感染布病的主要传染源,进入冬季食用牛羊肉人群增多,宰杀、贩卖、加工、食用过程中如不注意防范,极易感染布鲁氏菌。
健康提示
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奶,不吃不熟的肉及内脏,不食用来源不明的奶制品和牛羊肉制品。
日常定期消毒。定期对圈舍、挤奶厅、产羔室及周围环境进行清理和消毒。当出现牲畜流产时,要避免直接接触流产物和死胎,应立即对其进行彻底消毒处理。
加强个人防护。从事牛羊饲养、收购、屠宰、皮毛乳肉加工、兽医等行业的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穿着防护服装,佩戴口罩和橡胶手套,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医治。
饭店、家庭用的菜刀、菜案,要生熟分开;切了生肉的刀、案,也要用热水消毒,避免污染其它餐具。洗碗用的抹布,如果擦了切肉的刀、案,再去擦碗,就能传染布病。所以,抹布也要有两块,一块擦生肉刀案,一块擦熟肉刀案。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常见的病原主要有轮状病毒、柯萨奇肠道病毒、星状病毒和诺如病毒等。潜伏期常见数小时至3天,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肠道症状,部分病例可伴有发热;临床类型可表现为呕吐型和肠炎型两种,肠炎型严重者易出现脱水。感染性腹泻主要通过食用污染的水源、食品传播感染,而诺如病毒病还可通过密切接触和气溶胶传播。冬春季节是诺如病毒引发的感染性腹泻或呕吐较为常见病原,易造成托幼机构和学校的聚集性疫情。
健康提示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常剪指甲、勤换衣服。平时多进行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吃生冷不洁食物,生熟食品要分开。生吃蔬菜、瓜果一定要洗净,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吃,食具要经常消毒。
关注饮水卫生。饮用水用具要定期消毒,保证饮水卫生,不喝生水。
如遇疑似感染者,及时清理患者呕吐物及排泄物,并做好环境消毒。
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应加强食品及饮用水安全管理,食品从业人员出现腹泻、呕吐等胃肠不适者应暂时脱离岗位。做好班级晨午检及因病缺勤登记工作,一旦发现儿童、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将患者送到医院诊治并报告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