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适老版
微信公众号
抖音

首页 科普知识

九月健康提示

信息来源:行政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9-04 14:43:27 浏览量:87次

时值九月,白露来临,昼夜温差加大,恰逢各类学校和托幼机构开学,人员往来频繁,聚集增多。江西省疾控中心温馨提示:请广大民众切实提高防病意识,注意防范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和食源性疾病,同时仍需警惕午间高温,预防中暑。


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经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所有年龄段人群均可能感染。典型症状包括发热、明显关节疼痛和皮疹,常伴有肌肉疼痛、头痛、恶心及疲倦等。大部分患者可在一周左右好转,但约30%至40%的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关节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防控工作仍处于关键阶段,我省应高度警惕输入性病例引发本地传播的风险,需持续加强防范。

健康提示

1.主动采取灭蚊措施。家中可常备蚊香、电蚊拍、杀虫喷雾等防蚊工具,及时清理卫生死角,保持环境整洁。杜绝蚊虫叮咬,是阻断病毒传播的关键。

2.及时清理各类积水容器。家中水培植物建议每3至5天彻底换水一次,换水时注意清洗容器内壁和植物根系;可投放灭蚊幼剂或使用细纱网等物理方式阻断蚊虫滋生。定期检查饮水机、冰箱底部托盘等易积水区域,确保无积水残留。

3.加强个人日常防护。外出尽量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在树荫、草丛等蚊虫密集区域的停留。家中建议安装纱门、纱窗,睡眠时使用蚊帐,增强防护效果。

4.如出现发热、关节痛、肌肉酸痛或皮疹等疑似症状,应尽早就医。若近期曾前往相关疫区或有明确蚊虫叮咬史,就诊时请主动告知医生,以便及时诊断。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典型临床症状包括高热、剧烈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和皮疹等。我国出现的登革热疫情多由境外输入病例引发本地传播所致。当前我省九月仍持续高温,蚊媒活动频繁,加之学校开学、人员流动增多,发生登革热传播的风险显著增加,需引起高度重视。

健康提示

1.做好个人和家庭防护。家中建议安装纱窗、纱门,睡眠时使用蚊帐(特别是婴幼儿等敏感人群)。进行户外活动时,宜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及袜子,减少皮肤裸露,并在暴露部位规范使用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等有效成分的驱蚊产品。

2.清理孳生源头。定期检查并清除家中及周边各类积水容器,例如花盆底碟、废弃轮胎、闲置水桶和水缸等。建议每3至5天彻底清洗、换水一次,及时清理或倒置可能积水的器皿,杜绝伊蚊繁殖环境。

3.出现症状及时就诊。如发生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或皮疹等登革热相关症状,应尽早就医,并主动向医生说明近期有无相关疫区旅居史或蚊虫叮咬史,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该病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伴有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下降,患者常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病例还可伴随头痛、肌肉酸痛或腹泻。疾病潜伏期通常为1至2周,以6~9天较为常见。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4月至10月,夏季尤为高发。山区、丘陵和森林地带等蜱虫活跃区域风险较高,进行户外活动或野外作业时需特别注意加强防护。

健康提示

1.加强环境和动物管理。定期清理居住区周边杂草、落叶和积水,整治环境卫生,减少蜱虫滋生。同时应加强家养动物的蜱虫防治,避免其将蜱虫带入人居场所,有效控制环境中蜱虫密度。

2.避免进入蜱虫高危环境。请勿在草地、树林、丘陵等蜱类栖息区域长时间停留、坐卧或晾晒衣物。如确需进入,应提前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暴露风险。

3.做好个人防护。进入野外应穿着浅色、面料光滑的长袖衣裤,并将裤脚扎入袜子或鞋内,避免穿凉鞋,尽量减少皮肤裸露。在蜱虫活跃季节进行露营、采茶、农作等户外活动前,可使用含0.5%氯菊酯的产品喷涂衣物、鞋靴及装备(建议重复喷洒以保持防护效果),或直接选用经氯菊酯预处理的防护服装;裸露皮肤应规范涂抹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有效成分的驱避剂(注意:含避蚊胺产品不建议用于2岁以下婴幼儿)。

4.开展日常检查与清洁。从户外返回室内前,请仔细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身体,防止带入蜱虫;进入室内后,应立即全面检查身体易藏匿部位,包括腋下、耳后、头皮、肚脐、膝窝、腰腹及腹股沟等。建议两小时内淋浴,有助于清除未附着的蜱虫并降低感染风险。

5.科学处理蜱虫叮咬。如发现蜱虫附着,切忌生拉硬拽、直接用手捏压或使用火烧、酒精刺激等不当方法,以免造成口器残留。正确做法是:用细头镊子紧贴皮肤夹住其头部,保持均匀力度垂直向上拔出,之后立即用碘伏、酒精或肥皂水清洗叮咬处和双手,并避免接触蜱虫体液。

6.出现症状及时就医。被蜱虫叮咬后的2周内,如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疑似症状,须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如发生咯血、呕血等出血表现,应积极配合隔离治疗。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途径进入人体的致病因子所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也就是俗称“吃出来的病”,其中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九月正值野生毒蘑菇生长旺盛季节,是误食中毒的高发期;同时,由副溶血弧菌、沙门氏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引发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也较为常见。食物中毒通常于进食后短时间内急性发作,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表现。误食毒蘑菇中毒严重时,可导致肝、肾功能损伤,神经系统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健康提示

1.严把食品与饮水安全关。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和野菜。提倡饮用开水,不进食生或半生的食品。选择新鲜、保质期内的食材,避免食用不洁或过期食物。肉类、海产品应彻底煮熟,熟食不宜长时间存放于高温环境。注意餐具清洁与分开使用,防范交叉污染。

2.落实健康监测制度。严格执行晨午检及因病缺勤追踪登记制度,每日开展师生体温检测和健康状况询问,重点观察是否出现发热、皮疹、呕吐、腹泻或呼吸道症状。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安排就医并落实居家隔离,严防校园内传播。

3.规范环境清洁与消毒。定期对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卫生间等公共区域进行清洁与通风,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水龙头、电梯按钮等高频接触表面开展预防性消毒。可选用250~500mg/L含氯消毒剂、季铵盐类或醇类消毒剂进行擦拭,确保消毒效果。

4.强化个人防护意识。教育师生养成勤洗手的良好习惯,尤其在餐前、便后或接触污染物后,应使用肥皂/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湿巾进行手部消毒。疾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或通风不良的场所,必要外出时应科学佩戴口罩。

5.推进健康教育与行为引导。持续开展传染病防控宣传教育,面向师生及家长普及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遵守咳嗽礼仪、常通风、规律作息、均衡膳食和适量运动等健康行为。倡导及时接种疫苗。提醒儿童避免前往草木茂盛、潮湿区域,必要时穿着长衣长裤,加强皮肤保湿护理。

6.规范疫情报告与联防联控。一旦出现疫情,应严格按照规定流程进行报告,并积极配合疾控部门及教育行政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工作。

7.加强防溺水安全教育。重点教育学生做到“六不”: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不擅自下水施救;“二会”:发现险情会互相提醒、劝阻和报告,会基本自护和自救方法。家长须做到“四知道”:知道孩子去哪里、做什么、和谁在一起、何时回家。


高温中暑

中暑是一种在高温、高湿及通风不良环境中发生的急性热相关疾病,主要由于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汗液分泌衰竭以及水分与电解质过量丢失而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该病常见诱因包括高温、强烈或长时间日照、高湿度、低风速等环境条件,以及高强度体力劳动、长时间工作、身体疲劳等个体因素。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快递员等户外高温作业人员,以及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和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人群,属于中暑的高危人群,应特别加强防护。

健康提示

1.注意科学补水。高温天气应主动、规律饮水,遵循“少量多次”原则,不应等到口渴时才饮水。如大量出汗,可适量补充淡盐水或含有钾、镁等电解质的饮品,以维持水盐平衡。应避免饮用酒精性饮料、高糖饮品和过量冰水,以免造成身体不适。

2.合理安排作业与休息。高温环境下作业人员应科学调整工作时间,尽量避开高温峰值时段,采取轮班作业制度,减少单次连续工作时长。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逐步提升机体耐热能力。

3.减少高温时段暴露。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之间进行户外活动或长时间停留。若需外出,应选择宽松、透气的浅色衣物,佩戴遮阳帽、涂抹防晒霜,尽量在阴凉处行走活动,并严格控制高温环境下的连续暴露时间。

4.保持合理饮食与作息。日常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减少高油脂食物。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增强身体对高温的适应能力。

5.加强重点人群防护。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以及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人群应尽量减少高温时段外出,注意及时补水。绝对避免将儿童或婴幼儿单独留在停驶的车辆内(即使开车窗仍可发生致命性高温暴露),也切勿在密闭车厢内休息。

6.识别中暑征兆并掌握应急处理。如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乏力或胸闷等中暑前兆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迅速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领,用湿冷毛巾擦拭身体或扇风帮助降温,并补充适量淡盐水。若出现高热、呕吐、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须立即送医救治。




供稿: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科

TOP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