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是我省持续高温的“三伏”天,高温与强降雨交替出现,极端天气频发,易导致病原体滋生、蚊媒活动活跃,相关疾病传播风险增高。江西省疾控中心温馨提示:要注意防范基孔肯亚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登革热、高温中暑及感染性腹泻。正值暑假,需格外关注孩子的假期健康,做好防蚊灭蚊、防暑降温、饮食卫生等针对性防护措施。
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热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各年龄段人群均有可能感染发病。主要症状为发热、明显的关节疼痛或皮疹;还常伴肌肉疼痛、头痛、恶心、疲倦等不适,多数患者1周内会好转,但30%~40%患者关节疼痛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对生活质量造成显著长期影响。2025年7月,广东佛山发生输入病例引发本地传播疫情,目前疫情正处于防控的关键时刻。8月份,我省需重点警惕输入性病例引发本地传播风险。
健康提示
1.翻盆倒罐清积水。室内水培植物3~5天彻底换水,同时冲洗容器内壁和植物根部,也可投放灭蚊幼剂或采用物理隔断方式防蚊。定期检查饮水机水槽、冰箱底部水盘等隐蔽处防止积水。
2.积极动手灭蚊虫。蚊香、电蚊拍、防蚊喷雾要备好,卫生死角要处理,没有蚊虫的叮咬就没有此类病毒的传播。
3.个人防护要做好。出门穿浅色长衣长裤,户外树荫草丛少逗留,家里安装纱门纱窗,睡觉时挂蚊帐。
4.若出现发热、关节或肌肉疼痛、皮疹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近期有相关疾病流行地区旅居史或明确蚊虫叮咬史者,应主动告知接诊医生。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临床特征表现为发热,以及血小板、白细胞减少,常伴随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病例还会出现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2周,多为6~9天;发病集中在4~10月(夏季为高发时段),多发生在山区、丘陵、森林等蜱虫活跃区域,户外活动作业要注意防范。
健康提示
1.减少高危环境暴露。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丘陵等蜱类主要栖息地长时间坐卧、停留,或在这些区域晾晒衣物。如需进入,需提前做好防护准备,降低暴露风险。
2.强化个人防护措施。外出时尽量穿着长袖浅色光滑衣物,便于发现附着的蜱虫;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鞋子,不穿凉鞋,减少皮肤裸露。蜱虫活跃季节,进行露营、采茶、农耕等户外活动前,用含0.5%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靴子及露营装备(多次喷洒以维持效果),或直接使用经氯菊酯处理的衣物;裸露皮肤涂抹避蚊胺、异丙啶等驱避剂(含避蚊胺成分的驱避剂仅建议2岁以上使用)。
3.加强蜱虫检查与清洁。进入室内前,仔细检查外套、背包及宠物,清除可能携带的蜱虫;进入室内后及时检查体表易附着部位(如手臂下方、耳后、毛发内、肚脐、膝盖后侧、腰腹部、腿根部等)。进入室内两小时内淋浴,可降低蜱传疾病感染风险。
4.科学处理蜱虫叮咬。发现蜱虫附着时,切勿生拉硬拽或用手直接挤压、刺激(如用火烫、酒精涂抹后硬拔等),以免口器残留体内。应用细尖头镊子尽可能贴近皮肤夹住蜱虫头部,以稳定、均匀的力度向上拔出;取出后,用碘酒、酒精或肥皂水彻底清洁叮咬部位及双手,避免接触蜱虫体液。
5.及时就医诊治。被蜱虫叮咬后2周内,若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需立即前往正规医院就诊,主动告知医生蜱虫暴露史;若出现咯血、呕血等出血症状,应配合隔离治疗。
6.做好环境与动物管理。定期整治居住及周边环境,清理杂草、积水,减少蜱虫孳生;加强家养动物管理,避免其携带蜱虫进入人群密集区,降低环境中蜱虫密度。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染。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皮疹等,严重时可能出现出血、休克等危重情况。8月我省蚊媒活动活跃,暑期旅游客流增多,输入性病例引发本地传播的风险需重点警惕。
健康提示
1.清除孳生地。定期检查并清理家中及周边的积水容器,如花盆托盘、轮胎、水桶、水缸等,3~5天刷洗换水一次,翻盆倒罐避免积水残留,从源头破坏伊蚊繁殖环境。
2.加强防蚊措施。家庭安装纱窗、纱门,睡眠时使用蚊帐(尤其保护婴幼儿);户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袖衣裤和袜子,减少皮肤暴露,裸露部位规范涂抹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驱蚊剂。
3.及时就医报告。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皮疹等疑似症状,需尽快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是否有疫区旅行史或蚊虫叮咬史,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高温中暑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高湿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下,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而引发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损伤性疾病。其常见诱因包括气温过高、长时间暴晒、湿度大、风速小等环境因素,以及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过度疲劳等个人因素。环卫工人、快递员、建筑工等高温环境作业者、老年人、孕产妇、儿童以及患有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人群,更容易发生中暑。
健康提示
1.减少高温暴露。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气温最高时段外出或进行高强度户外活动;如需外出,应穿戴宽松透气的浅色衣物,做好防晒(戴遮阳帽、涂防晒霜),尽量在阴凉处活动,缩短连续暴露时间。
2.科学安排劳作与休息。户外或高温作业人员需合理调整工作时段,避开日光强烈、气温峰值期,实行轮换作业,缩短单次连续工作时长;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增强身体耐热能力。
3.足量科学补水。高温天气需主动饮水,遵循“少量多次”原则,不要等口渴时再喝;大量出汗后,可饮用淡盐水或含钾、镁等电解质的运动饮料,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矿物质;避免饮用酒精、高糖饮料及大量冰水,以防加重身体负担。
4.重点人群防护。加强对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及慢性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的照护,督促其减少外出、及时补水;切勿将婴幼儿或儿童单独留在停驶的车内(即使车窗留缝,车内温度也会快速升至致命水平),避免在密闭车厢内午休。
5.合理饮食与作息。饮食以清淡、营养均衡为主,减少高油高脂食物,适当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保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增强身体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
6.识别症状与应急处理。若出现头晕、头痛、口渴、乏力、胸闷等中暑先兆,应立即停止活动,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用冷水擦拭皮肤或扇风降温,及时补充淡盐水;若症状加重(如高热、呕吐、意识模糊等),需立即就医。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因进食被污染的水或食物感染,也可通过接触污染物品经口传播。主要症状为腹泻,常伴腹痛、呕吐、发热等,夏季高发(高温高湿利于病原体繁殖,食物易变质,人体免疫力相对较弱)。儿童、老人、免疫力低下者及慢性病患者为易感人群,需重点防范。
健康提示
1.注意手部卫生。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务必用流动清水和肥皂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洗手,尤其要督促儿童养成良好洗手习惯,避免用未清洁的手抓取食物或接触口鼻。
2.保障饮水安全。坚决不喝生水,日常饮用水需煮沸后再饮用;储存饮用水的容器要保持清洁,避免被污染物接触污染。
3.确保饮食卫生。不吃生冷、腐败或变质的食物,海鲜、贝类等易携带致病菌的食材必须彻底煮熟蒸透,杜绝生吃、半生吃等吃法;生熟食品的加工工具(案板、刀具)和容器要严格分开,防止交叉污染;剩菜应及时放入冰箱冷藏,储存时间不宜过长(绿叶菜、海鲜建议当天吃完),再次食用前需彻底加热至滚烫;外出就餐时,选择卫生条件好、证照齐全的餐饮店,减少食用路边摊等无卫生保障的食物。
4.做好环境与餐具消毒。定期对餐具、砧板、台面等进行清洗消毒(可采用煮沸、消毒柜等方式);做好家庭及周边环境的防蝇、灭蟑工作,减少病原体传播媒介;保持厨房、餐桌等区域的清洁干燥。
5.加强患者管理与防护。若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居家休息,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或参与集体用餐,防止传染他人;患者的粪便、呕吐物需用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后再处理,其使用的餐具、毛巾等生活用品要单独清洗消毒,避免与家人混用;照顾患者后需及时洗手消毒,减少接触传播风险。
供稿: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