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时节,正当我们享受美食温暖身心之时,一个“隐形刺客”——诺如病毒正悄然潜伏。最近是否注意到:身边突然有人上吐下泻,一家人接连“中招”,出现集体不适?这些很可能是诺如病毒在作祟!尤其是在托幼机构和小学,一旦出现病例,极易引发聚集性的暴发,也是托幼机构和学校的防控重点。这个被称为“冬季呕吐病”的病毒,正通过我们日常接触的食物和水源,上演着一场场“病从口入”的突袭。它个头微小,却能在短时间内放倒整个群体;它看似脆弱,却在我们的餐桌上如鱼得水。不过别担心!参照《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5版)》及相关研究,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冬季呕吐病”元凶的真面目,学会如何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让诺如病毒无处下手!
01
认识诺如病毒:“肠道风暴”的“幕后导演”
诺如病毒是一种无包膜RNA病毒,体积小(仅27-40纳米),但威力强大:
感染剂量低:10-100个病毒颗粒就足以让人感染。
环境抵抗力强:耐低温、耐酸,在物体表面可存活数天。因此,在托幼机构、小学等儿童聚集场所,玩具、用具、门把手等都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
传播速度快:潜伏期短(12-72小时),感染者可通过粪便或呕吐物排出大量病毒。
其主要传播方式之一为“粪—口”途径: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通过口腔进入人体消化道,引发感染。常见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部分患者有头痛、畏寒和肌肉酸痛等。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腹泻居多,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 对于托幼机构和小学阶段的儿童,频繁呕吐更容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家长和老师特别关注。

02
高风险食物清单:这些食物要当心!
相关研究表明,以下食物易被诺如病毒污染,需警惕:
双壳贝类
代表食物:牡蛎、贻贝、扇贝等。
污染途径:生食的或未煮熟的被诺如病毒污染的贝类。
生食蔬果类:
绿叶蔬菜:菠菜、生菜等。
浆果类:草莓、蓝莓、树莓。
芽菜类:豆芽、萝卜苗等。
污染途径:用受污染的水源灌溉,或加工环节被病毒污染。
即食食品:沙拉、凉拌菜、焙烤食品等。
污染途径:即食不再加热,加工过程中污染。
值得注意的是学校食堂和托幼机构厨房也是防范食源性诺如病毒传播的关键环节,上述高风险食品应加强溯源、清洗和彻底加热。

03
如何做好防护?
科学洗手
时机:饭前便后、加工制作食物前、接触病人或污染物后。对于幼儿和小学生,老师应加强监督,确保每位孩子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并养成良好习惯。
方法: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和流动水,按“七步洗手法”搓洗至少 20秒。建议托幼机构和小学在洗手池旁张贴生动有趣的洗手步骤图,帮助孩子记忆和执行。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喝开水:不喝生水。
吃熟食:食物必须彻底煮熟,特别是贝类等海鲜。
生熟分开:生熟食物分开处理和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远离传染源
在诺如病毒高发期,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有呕吐、腹泻等症状的患者。托幼机构和学校应加强晨午检,发现可疑病例及时隔离并就医。
呕吐物处理:
立即疏散人员,用含氯消毒液(5000-10000mg/L)覆盖污染物,小心清理,清理后,污染区域需再次消毒。学校及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应接受专门培训,掌握规范的处置方法,做到及时消毒。
家人感染:
单独使用餐具和卫生间,症状消失后继续隔离72小时。衣物、床单用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洗。
诺如病毒虽传染性强,但可防可控,通过科学的食品安全知识和规范的卫生习惯,我们完全可以阻断其传播路径。托幼机构和小学作为防控诺如病毒的主阵地,也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构建全方位的防护网络。让我们从今天起,做一个“懂病毒、会防护”的食品安全达人,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供稿:食安儿少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