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适老版
微信公众号
抖音

首页 科普知识

七月健康提示

信息来源:行政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7-04 15:50:47 浏览量:212次

“七月流火,暑气渐浓”,7月进入盛夏季节,蚊虫、苍蝇等病媒生物活跃,病原微生物繁殖旺盛,同时暑期旅行旺季来临,户外旅游、外出就餐机会增多,发生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风险增加。江西省疾控中心温馨提示:请广大居民在防范高温中暑、暴雨洪涝灾害的同时,特别警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手足口病、登革热及毒蘑菇中毒等健康风险。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大别班达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14天,多在6~9天。发病季节集中在4~10月,这与蜱的活动特点及人体暴露机会增多密切相关。在丘陵、山地、森林等有疫情发生的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

健康提示

1.减少高危场所暴露。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蜱类主要栖息地长时间坐卧、晾晒衣物。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长袖浅色光滑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鞋子里,不要穿凉鞋。

2.做好个人防护。蜱虫活跃季节,进行露营、采茶、农耕等户外活动前使用含有0.5%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靴子和露营装备,并通过多次喷洒以维持保护效果,或可购买使用氯菊酯处理过的衣服和装备。裸露的皮肤涂抹避蚊胺、异丙啶等驱避剂。

3.正确处理蜱虫叮咬。一旦发现皮肤有蜱虫附着,不要生拉硬拽。用干净的细尖头镊子将蜱虫尽可能靠近皮肤表面夹住,以稳定、均匀的力向上拉动,也可先用酒精喷涂在蜱体,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清除蜱虫后,用碘酒、酒精或肥皂和水彻底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如在蜱虫叮咬后的2周内出现发烧、乏力、肌肉酸痛等,请尽快就医,并主动告诉医生可能的蜱虫暴露史。

4.整治环境。做好环境整治和家养动物管理,防止人群密集区及生活居住区环境中蜱虫孳生,降低蜱虫密度。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伊蚊(花斑蚊)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皮疹和出血等,严重时可能导致休克和死亡。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示,截至6月下旬,我国共报告登革热病例481例,较去年上升35%;7月我省蚊媒密度升高,加之暑期旅游客流持续攀升,需重点警惕输入性病例的输入与传播风险,切实做好防范工作。

健康提示

1.清除孳生地。每天检查并彻底清除家中及周围环境的小型积水容器,如花盆、轮胎、水桶等,确保无积水残留,破坏伊蚊幼虫需繁殖条件。

2.物理防蚊。家庭安装纱窗、纱门,睡眠时使用蚊帐(特别是婴儿床)。户外活动时,尽量穿着浅色的长袖上衣、长裤和袜子,减少皮肤暴露面积。

3.化学驱避。在暴露的皮肤和外层衣物上,规范涂抹含有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

4.及时就诊。如果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登革热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是否有疫区旅行史或蚊虫叮咬史,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多伴有发热。4~7月为我省流行高峰。6月龄到5岁儿童是主要易感人群,托幼机构、早教中心、学校等儿童聚集场所极易发生聚集性或暴发疫情。

健康提示

1.避免接触。流行季节,尽量避免与手足口病患儿密切接触,减少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

2.勤洗双手。养成勤洗手的习惯,特别是在触摸公共物品、外出游玩回家、进食前和如厕后。

3.注意饮食卫生。多饮用温开水,不喝生水,食物要充分加热煮熟。

4.清洁消毒。保持家庭和学校等场所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儿童玩具、餐具等日常用品。居室和密闭场所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5.增强免疫。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营养,进行适量的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以提高身体抵抗力。

6.接种疫苗。接种EV-A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减少重症和死亡的发生。(注:EV71疫苗不能预防其它病原体引发的手足口病)。

毒蘑菇中毒

毒蘑菇中毒是指因误食有毒野生蘑菇而引起的中毒事件。主要以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始发表现,随后可因摄入毒蘑菇的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器官损害,甚至导致死亡。每年6~8月份是各类野生蘑菇生长的旺季,加之夏季气温升高、雨水增多,这样潮湿闷热的气象条件非常适合野生蘑菇生长。误采误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进入高发季节。

健康提示

1.采摘野生蘑菇。在郊外、路边草丛看到野生蘑菇时,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

2.不购买野生蘑菇。请勿在路边摊随意购买蘑菇,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购买。

3.不食用野生蘑菇。不食用自采或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尽量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4.出现症状及时就医。食用野生蘑菇后,一旦出现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应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导泻,并尽快到医院就诊;就医时建议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鉴定蘑菇的种类,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俗称“懒汉病”,是由布鲁氏菌属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乏力和肌肉关节疼痛等,可通过皮肤黏膜接触、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进入四月牧民和养殖户等人群与家畜的接触频率和时间大幅增加,在给家畜接羔、助产、挤奶、剪毛等过程中,如果防护措施不到位,很容易通过皮肤黏膜接触、呼吸道吸入等途径感染。

健康提示

1.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奶,不吃不熟的肉及内脏,不食用来源不明的奶制品和牛羊肉制品。

2.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注意生熟分开,切生肉的刀和菜板,及时消毒,避免污染其它餐具。如:擦了切肉刀和菜板的抹布,再去擦碗,就可能传播布病。

3.加强个人防护。从事牛羊饲养、收购、屠宰、皮毛乳肉加工、兽医等行业的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穿着防护服装,佩戴口罩和橡胶手套,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医治。

4.日常定期消毒。定期对圈舍、挤奶厅、产羔室及周围环境进行清理和消毒。当出现牲畜流产时,要避免直接接触流产物和死胎,应立即对其进行彻底消毒处理。

高温中暑

根据江西省气象局预测,7月我省主要气象灾害为高温、干旱。月内多高温天气,其中赣北和赣中大部分地区存在中高等级高温风险。高温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高湿、不透风环境下,由于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障碍,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过高,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性疾病。高温、暴晒、工作时间长强度大等均可诱发,户外作业人员(如环卫工人、快递员、建筑工人等)、以及老年人、孕产妇、孩子和患有慢性病的人是高风险人群。

健康提示

1.足量饮水。及时喝水,补充水分,不要等到渴了才喝水。大量出汗时,应适量补充含盐分的清凉饮料(如淡盐水、运动饮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

2.合理作息。保持良好饮食习惯和充足睡眠。

3.物理防晒。室外活动要避免阳光直射头部,戴好帽子,衣着宽松。

4.减少暴露。减少在热环境气候下劳作或高强度锻炼的时间。

5.监护儿童。绝对不要将婴幼儿或儿童单独留在停驶的汽车内,即使车窗留缝,车内温度也会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至致命水平。不要在密闭车厢内睡觉。

6.识别症状。若出现体力不支、胸闷气促、头晕眼花,及时终止劳作,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解开衣扣,用冷水擦拭皮肤或扇风降温,补充水分(淡盐水)。

7.紧急就医。劳作后出现头晕目眩、腹泻、血尿等症状,及时就医。

洪涝灾害防病

洪涝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不仅会影响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生活,还会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洪水可能导致饮用水污染、食品污染变质、蚊蝇等病媒生物滋生问题,进而引发传染病疫情或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对居民健康构成威胁。

健康提示

1.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污水浸泡过的食物;剩饭剩菜要彻底加热后再吃,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取水点远离粪便、垃圾、污水;装水器要经常倒空清洗消毒,保持干净。

2.注意个人卫生。接触洪水后,一定要洗净、擦干。不要用被洪水污染的水洗手洗脸,也不要用不干净的手触摸口鼻和眼睛。避免手脚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尽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皮肤溃烂和皮肤病。

3.做好环境清理和卫生消毒。消除住所外的污泥,垫上砂石或新土;及时清理积水,清除污泥和垃圾杂物;及时处理动物尸体,如深埋或焚烧;整修厕所,修补禽畜圈。

4.控制病媒生物。水灾期间建临时厕所,不随意大小便;及时清理粪便、垃圾、积水和动物尸体,清除蚊蝇孳生地;采取措施防蚊、防蝇、防鼠害。




供稿:应急办、传防所

TOP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